海聲 華德福 第六屆 十三年級學生 社會服務年分享回顧

過去的這一年,海聲第六屆學生,走完他們在海聲校園十二年的學習歷程,練習走出去,走入社會--走進部落、走進山林、在農場生活與耕作、走入繁華都市裡、或者跨過國境線。這些孩子都在鍛鍊,如何在年輕的生命最有熱情的時刻,奉獻自己、服務他人。

這是這一群青年學子的第十三年學習歷程,也是他們約定好的社會服務年。

在學期末,他們練習收拾統整自己的行動和省思,來分享給老師、家長和學弟妹們。也分享給您:

原本一直在探問,服務的意義的女孩說--

「意義,在你實際行動下才會出現。放下執著,去做就對了。透過全然無條件幫助人之中,看見自己無條件幫助別人的樣貌。」

在部落陪伴自閉症兒童的女孩,享受自己也成為部落原住民的一份子,她說道:

「當你每件事,都要反覆反覆教很多次的時候,你學習到耐心。」

走到西班牙成為國際志工,在遊民收容所做志工的女孩分享道:

「當街友進來,接受免費醫療、服務、備餐,開始用餐。在與他們眼神交會,三兩句的問候之間,施與受,有些時候,反而給予的人是接受,接收到正能量。而貧富差距,不一定是經濟方面,也可能反應在心靈層面。」

在前面的歲月裡,總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,把自己限縮在小小的家庭和舒適圈裡的孩子,在這一年中,透過森林嚮導、需要不斷跟陌生人對話和溝通的角色,打開了自己,變得開朗和自信了。

而一向生活在優渥環境中,凡事都被知書達禮的父母同理的孩子,卻仍不滿足的渴望著十三年級可以走出家庭、校園,渴望著終於可以享受自由。卻在這一年中,學習到自由的背後其實需要很多很多的努力,在真實的碰撞中,學習到自由需要承擔相對的責任。在自由與責任之間,要找到平衡何其困難。

而在學校總讓人看到陽光的、自以為是的那一面的青年,在一年之後,終於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;聰明的孩子,可以突破聰明人的誤區,變得更為開放,更為多元觀點。

而原本在農場完全無法入睡的孩子,逼迫著自己在農場好好的吃飯、睡覺、享受日頭和星空,也推著自己走向美國的人智學老人中心,去練習在純然陌生的環境裡,挑戰自己的極限。

他說:「在完整的環境裡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是很重要的。」我們相信這句話會在每一次不期而遇的困難時刻,鼓勵到他自己。

宜玲校長說:

「十三年級,練習照顧生命,練習生命關懷,在此刻,有很高度的意義。孩子們在被拒絕的歷程裡,一次、兩次、五次,然後透過藝術療癒自己,在被拒絕的歷程裡,練習正向思考。

服務的意義到底是什麼?成為一位社會工作者,在能量被耗盡的時候,如何修復被耗竭的耐心、愛心。

在服務的時候,是同理,還是同情?在同理和同情的同時,你有沒有自認為服務時很高尚的?我的善舉,是出於成就我自己,還是單純的出自於愛?」

帶著行動而來的感悟,回到學校來,說出來、給予出來;

而帶著老師、家長們的問題、叮嚀,再次往外走。

**隨文附上「one step」和「two step」分享海報,來回顧這群孩子,從期中的「one step」走到期末的「two step」。種種心路歷程,彷彿都在其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