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.10.19秋季第九週
親愛的彩虹家人們:
收信平安。
上週末,我和幼兒園的老師們一起到宜蘭慈心參與了『台灣華德福幼教工作聚會』,來自全國的華德福幼兒園老師,每兩年就會聚在一起,聆聽國內外講師的演講、各校創辦人或老師分享園所的課程、慶典、面對的問題等議題,兩天充實的課程,加上舟車勞頓,週日晚上回到家,已將近十點,身體雖然疲倦,內在卻充滿了收穫與歡喜。
這兩天的課程,最讓我有感觸與感動的內容之一,是迦美地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的創辦人——呂玉英校長,她在“華德福幼兒階段的融合教育”的講座中,分享了特殊生和一般生相處的過程,也舉了幾個引導特殊生生活和工作的例子。其中,玉英校長說了一句話,讓我非常感動與認同:『在融合教育裡,最大的受益者是一般生。』這句話,安慰也肯定了我支持特殊孩子在普通班級一起上課的教育理想。
回想在教育現場的這幾年,陪伴過幾位特別的孩子,他們的身體界線、物權、領域感、生活自理能力…等等,都會較同齡孩子慢,或是慢很多。遊戲時,時常拿走別人的玩具、進到別人的區域;聽故事時,無法安靜、發出聲音、踢打別人;晨頌時,無法跟隨、跑走、觸碰情境、趴在地上;用餐時,食物掉滿桌、滿地;刷牙時,把水噴得全身濕答答、廁所地板也濕了;生活上,喝到同儕的水、大小便在褲子裡…。一天下來,總會聽到班上的其他孩子不斷喊著:「某某某,你不要拿我的東西!」「某某某,你不要來我家!」「孟汝老師,某某某又在做什麼事情了!」「孟汝老師,某某某跑出去了!」孩子也會說:「大家每天都在叫某某某的名字。」
在遊戲時,我帶著尚在建立人我界線、物權界線的孩子,一一去看:「這是某某某的家,他在煮飯,好香。這是某某某的家,他正在說故事。」當我看到他的身體往前靠近,想要進到同儕遊戲的領域時,我趕緊到他的旁邊,陪伴他先“敲敲門”,然後詢問同儕:「我可以跟你玩嗎?」「我可以進來你家嗎?」一開始,孩子們總是拒絕他,因為害怕“被弄亂”。我帶著孩子搬了屏風架或桌子,告訴他:「這是你的家,你可以在這裡玩。」孩子重複我的話語:「這是我的家。」然後,他能短暫待在裡面遊戲一至兩分鐘,雖然時間很短,但是,對他來說,這已經是個很大的進步,他對於領域、對自己的物品開始有意識了!重複互動了幾天、幾週,我觀察到,班上孩子對他的方式開始改變了!他們會主動陪他一起搬屏風假、桌子,拿玩具給他,甚至,還會詢問他:「我可以跟你玩嗎?」或是邀請他加入遊戲。
感謝這些“小可愛”來到我們的身邊,讓我們有機會學習慢下來、學習照顧別人、等待別人,也讓自己的心更加寬廣!
還記得秋季初,邀請您們可以在睡前帶著孩子感恩三件事、讚美自己一件事。前幾天,一位媽媽和我分享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做這件事情的狀況,孩子會模仿媽媽講的內容,媽媽鼓勵孩子先講,但最後演變成親子之間的壓力。回想我開始在家中做這個練習時,也經歷過這樣的狀況,我所感謝的內容,孩子們也如法炮製。我開始嘗試引導他們去回想生活中有沒有發生其他事情,但似乎變成了我們彼此的“功課”,反而感到疲倦,無法放鬆。我靜下來,回想最初的用意不是想營造放鬆、開心、感謝的氛圍,然後帶著愉悅的心進入夢鄉嗎?然後,我嘗試放掉“孩子都依樣畫葫蘆”的想法,轉成欣賞他們能有“感謝、感恩”的心;她們不知道要讚美自己什麼的時候,我來讚美她們。當我真正能夠放鬆、放下的時候,把目光放回自己身上,專注在自己的練習上。我發現,我的孩子們也能感受到我的狀態,進而學習與模仿,開始說自己遇到的事情、想感謝、想讚美的事。
以上兩個不同的小故事,不同的角色:老師與媽媽。無論在什麼場域裡,身為“成人”的我們,“身教”卻是如此重要,那不只是我們所講出來的話、做出來的動作,還包含了我們的思想、我們的心是否真實與安定,透過我們真實且踏實地經驗,並轉化了自己的內在,孩子也能感受得到,然後獲得這份珍貴的禮物!
祝您與孩子 秋日安好
彩虹家 孟汝
乙巳蛇年 寒露
家長回響/幼兒園:https://forms.gle/GdTuxWoFU1uNk7VR8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