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第三週 (9/1~9/5)
親愛的爸爸媽媽:
在那次的讀書會中,有家長提到想更了解:為什麼我們要農耕?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地做大堆肥?當下我做了簡短的分享,現在想在這裡再細細說明一次。
對三年級孩子的發展而言,他們開始更有意識地看待自己與周遭的世界,對「我」與「環境」的關係產生好奇:人究竟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?這是一個在人類發展中非常重要的階段——人與土地的關係, 人如何運用這充滿恩賜的大地,讓自己可以好好在地球上生存呢?這個部分在引領孩子的時候,我們要怎麼給予呢?
在一、二年級時,我們陪伴孩子培養對大自然的敬仰,讓他們感受到天地的恩典;到了三年級,他們的意識提升,對自我的感受變得更強烈。這個時候,我們希望孩子與土地的關係,不再只是將其視為「物品」——一塊可以隨意使用、所擁有的土地。
我們想要傳遞的是:感謝天地與我們分享這片土地,讓我們能在這裡工作與生活。當我們看見土地的貧瘠,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回饋它?這樣的思維,是引導孩子學會「愛土地」——這份愛,包含著對大地的珍惜,以及用微小的行動去療癒土地,也蘊含著讓下一代能持續使用的永續觀念。
因此,我們帶著孩子做堆肥。我們割下新鮮的草,收集自然中的落葉、牛糞,以及日常的廚餘,一層一層堆疊起來,像是做了一個超級大的「三明治」,最終是為了讓它們轉化為滋養大地的養分!
這部分的工作是不容易的,尤其是在三年級孩子的工作意志尚在鍛鍊的時刻,更需要大人的力量引導。又如同史代納所說「當大人要教育兒童的星辰身需要用大人的自我。」以此類推,這意味著——當孩子受情緒左右時,大人以穩定清晰的自我陪伴,引領他們前行 ; 當孩子尚未養成工作習慣時,我們以情感和熱情帶動他們 ; 當孩子缺乏意志力時,大人則需用穩定的節奏陪伴其養成。
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,這也是所謂的「鷹架理論」:在孩子的發展近側區設下鷹架,幫助他逐步成熟、邁向獨立。因此,在我們一起製作大堆肥的過程中,也非常感謝爸爸媽媽們的全力協助。你們從旁守護、陪伴孩子,在各個面向設立了清晰的目標,用穩定的自我,引導孩子投入情感;更以熱情的行動與堅定的意志,為孩子建構出一個深刻的圖像——「我們這一個社群,一起奮鬥完成了一件美好的事情!」
這對三年級的群體發展是重要的,因為,孩子必須要對班級社群的合一感,有強烈的感受,而經驗到「我們」的存在,而透過這幾次大人們同心協力的實作,孩子們看見了這個圖像。未來,隨著一次次的活動積累,他們會逐漸形成「我們」的概念,並在其中發揮力量,感受到自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——這對他們來說,是非常重要的。
這一次的過程,孩子們在回饋時,留下了許多閃耀光點,他們提及我們所做以及當中的看見,像是「撿落葉、爸媽割草、好玩的搬草、相互合作、碎草變成堆肥的一部分、攪拌營養水、來自星星的禮物、藏入、石灰、料、牛糞、蝸牛蠟燭、讓大地有美好的土地、營養」。他們深深感受到這件事情完成的不易。
末了,我將孩子記憶中的光,化成一首詩,與您分享——
🌟星星的禮物,合作的光芒
我們一起做堆肥,
你一把,我一捧,
好玩收集落葉遊戲,
笑聲灑滿了早晨風。
大人割草我收集,
草啊草,碎一碎,
新鮮草味撲鼻香;
碎草睡在大地上,
慢慢變成肥沃香。
加些石灰變香料,
牛糞加入更美好,
乾葉鋪上如調味,
營養豐盛真奇妙!
小手攪拌營養水,
輕灑送上金光芒,
星星悄悄送祝福,
溫柔包覆藏金球。
加上蝸牛蠟燭閃微光,
像天上的月亮歌唱,
閃耀我們愛的工作,
讓大地恢復氣力。
我們努力的堆肥
是來自天上的秘密禮,
地母娘娘看見都歡喜,
「孩子們,有你們真好!
大手小手造光芒!」
三年級導師
秋月書
乙巳白露
三年級導師
秋月書
乙巳處暑
家長回響/山林班:https://forms.gle/yE2xeFtQNDdj7vbu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