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4.07.01發佈:夏季第八週(6/23-6/27)

親愛的島嶼爸媽:

 

        這兩週,我們在數學課裡與「容量」和「重量」工作,透過生活經驗重新認識這些概念。孩子們帶著自己每天使用的水壺,一起進行一場目測與實測的實驗。我們先以眼睛觀察、比較水壺的大小,從小到大排列,再實際裝水來驗證我們的推測。令人驚喜的是,原以為明顯容量較大的水壺,實際上裝水後卻不一定最多。孩子們發現,原來影響容量的不只是高度,還包括寬度與深度。要了解一個容器的容量,需要更全面、細緻的觀察。

 

這樣的體會,其實早在我們的建築課中就悄悄開始了。在踩土團的過程中,孩子們與各種材料密切合作——土、水、沙、草和粗糠……雖然用的是同樣大小的桶子,但重量卻大不相同。一桶濕土需要兩到三人合力搬運,一桶水則可能由一到兩人完成,而粗糠則輕盈得多,一人甚至可以提兩到四桶。孩子們親身體驗到:同樣的容量,因為承裝物的不同而產生重量的差異。這些真實的體驗,成了他們對數學概念最深刻的理解來源。

 

我們還進行了一個特別的活動:每個孩子手上都有一包一公斤重的鹽。他們閉上眼睛、用身體去感受這一公斤的「份量」,然後在教室中尋找與其重量相近的物品。孩子們紛紛拿起平底鍋、幾本書、玻璃罐、紙鎮或沙包,用手秤量比對。他們發現: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是一把敏銳的天秤,能夠察覺微小的差距。他們找到的物品,大多落在幾百公克的誤差範圍內,這樣的敏銳感知,是數感、量感重要的根基。

 

當孩子們進入到數學題目的練習時,我們不是只是追求正確的答案,而是希望他們培養出一種清晰、有條理的思考方式,並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。我們一起討論了一題來自生活的應用題:「一頂馬拉松選手用的帳篷重 25 公斤,一台車最多可以載 300 公斤,請問這台車可以載幾頂帳篷?」孩子們紛紛動腦,展現出不同的計算策略:有的孩子用加法,一頂一頂帳篷加上去,看加到幾次會達到 300,就像把帳篷一頂一頂放到車上;有的用乘法,用更快的速度找出答案;也有的用減法,從 300 開始一頂一頂減,看要減幾次才會到 0,就像把帳篷從車上一頂一頂拿下來,看看有幾頂;而除法則是最直接的方式——看看 300 可以分成幾個 25。每一種方式都對應著一種思考的路徑。

 

孩子們專注地寫下自己的算式,從探索到接近答案,臉上的表情也漸漸興奮起來。當他們算出答案、確認無誤時,一個個露出滿足的笑容。這是「靠自己完成」的喜悅,是學習最真實的禮物。在這些看似簡單的數學學習中,我們看見的不只是數字的操作,更是孩子身心的整合——從生活經驗出發,以感官覺察為基礎,進入邏輯思維與問題解決的歷程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

 

三年級導師

怡廷

乙巳蛇年 夏至


家長回響/島嶼班:https://forms.gle/MeJd48xAXvNV7fUm7

Previous
Previous

114.08.26發佈:秋季第一週(8/18-8/22)

Next
Next

114.06.23發佈:夏季第七週(6/16-6/20)